原文链接

“农村劳动力数据”和“农业劳动力数据”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是区域概念,一个是产业概念,在农村不一定从事农业,在城镇的也有从事第一产业。以前找过“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数据,这个并不好找。
\[ 农村劳动力 \neq 乡村就业人数 \neq 农业从业人数 \notag \]

关于农业/农村的“劳动力”或者“从业/就业人数”这个数据可以考虑从两个地方找:

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里有指标没数据: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有在城镇单位就业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口数:

2.各省的统计年鉴:例如浙江省的统计年鉴(下图),有的省份分性别统计了“农村女性劳动力数量”,但有的省份不一定有,这个只能靠题主自己找了。

如果题主要找的是“农业劳动力数量”,即产业概念,这个就非常难找了。一般需要各省的统计年鉴逐个翻阅。

因此,找指标的难度上: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如果还要加上“女性”,农村女性劳动力能不能找到就看各省数据给不给(比如上面的浙江省的图),农业女性劳动力数量几乎找不到。

2022年10月13日更新:

既然宏观数据这么难获取,题主可以考虑用微观数据来做。我印象中关于农业“女性化”、“老龄化”的大多使用微观数据来做的。可能可以做的数据有:CFPS、CHFS、CLDS、CHARLS,可能不可用的数据有:卫健委的CMDS,这些数据在经管之家、闲鱼都可以找到,由于数据库会定期更新,最好去官网申请。除了CMDS和CLDS申请比较麻烦,其他三个数据库都比较简单。

如果用微观调查数据来做,农村劳动力是根据地域划分的,只要调查数据中有居住地的城乡属性、再加上外出务工情况,一般就可以衡量了。

如果是“农业劳动力”,那就更简单了,微观调查数据一般不会考虑在城镇从农业的情况,或者直接使用行业分类来概括了。因此可以考虑从:1. 根据劳动力从事行业类型划分(不划分城乡,只关注农业这一产业概念);2. 仅考虑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更符合实际),根据劳动时间分配或在农村的劳动属性(农业/非农/半工半农等)来判断。

2022年10月18日更新:

农村劳动力的界定范围有点广,贴上统计局官方的说法吧:

按照统计学的概念,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乡村人口中劳动年龄(16周岁)以上能够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不论是否参加劳动,均计算在劳动力资源总数之内。这个定义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含农村人口中符合年龄段的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以及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口三个部分,而不包含因长期患病、劳动教养而丧失劳动能力和机会的农村人口。另外,由于农村现行所有制及传统农业的特殊性,农村劳动力中的失业群体,主要以隐性的方式附着于农村经济系统内部。理论上将这一群体称为剩余劳动力。解决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核心。

这个定义意味着,农村劳动力不一定是地域概念,包括了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判定的依据,除了年龄与劳动能力外,关键问题在于这里的“农村人口”是否指代“户籍人口”,这一问题有待商榷与解决。


参考资料: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的分析研究 (stats.gov.cn)

结构调整:解决海南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 (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