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2章:对发展中经济的比较研究
参考内容:
速水佑次郎 《发展经济学(第 3 版)》 chap 2
一、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
使用 GDP 来衡量国家的产出水平存在一些问题:
- 不同国家的核算结果可比性问题:仅计算市场交易中的部分,家庭消费与家庭投资无法被计算在内。一个国家中市场行为的比例越低(即自给程度越高),国民收入和投投资被低估的可能性越大。
- 不同货币的核算结果可比性问题:将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按照汇率转换为美元,会低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福利水平。原因:一是市场汇率较低。发展中国家的劳务和不动产的价格很低,市场规律往往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二是政府干预汇率。为了促进某些产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往往高估官方汇率,以促进某些产品的出口。
1. 人均 GDP 及其增长
时间范围是:1965~2000
使用汇率换算法计算的人均 GDP 时,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低收入国家离 45º 线更远,表明低收入国家的人均收入更容易被低估(原因:市场价格低估和政府干预汇率)。
不论怎么对 GDP 的统计范围和购买力平价进行调整,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之间,以人均 GDP 衡量的人均收入差距很大。
世界不平等的现象并没有缓解,而是越来越严重了。
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和韩国)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人均 GDP 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
2. 产业结构变化
时间范围是:1965~2000
- 高收入国家的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占 GDP 的份额都下降了,服务业部门有较大的扩张。
- 在非洲国家,制造品的出口份额很低,工业的占 GDP 的份额相对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主要实行了“进口替代政策”等贸易保护政策,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的工业发展,促进国内制造业获得国内市场。
- 在中国与印度等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相对人口)的国家,制造品占商品的出口份额高于工业占 GDP 的份额,即以出口型经济为主。在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拉丁美洲国家则相反。
- 非洲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可能加剧了非洲经济的停滞,使得非洲国家的工业能力没有提升到可以与国际竞争的水平。
二、资本积累的结构
补充:世界银行对国家财富的评估方式,来源《变化中的国家财富: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量》
国家的总财富(综合财富)主要包括 4 个部分:
- 产出资本:包括机器、建筑物、设备等;
- 自然资本:包括农业用地、保护区、森林、矿产和资源等;
- 无形资本:是“剩余资产衡量”,为总财富与产出资本、自然资本之间的差额,隐含人力资本、社会和制度资本等。
- 净国外资产
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变化规律:发展使得总财富增长,也会改变财富构成。具体来看:
- 无形财富是最大的组成部分,也是增长最快的部分;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开始时对自然资本依赖程度较高;
- 无形资本的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程度提高、制度与管理等因素得到改善;
- 在低收入国家中,自然资本占总财富的比重仍然很大,部分国家会超过产出资本;
- 对于以来不可再生自然资本的国家来说,把自然资本转化为其他财富形式是通往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例如合适的产权和管理制度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
- 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 $ANS$ 与人均 $ANS$ 均有明显提高($ANS$:$调整后的净储蓄=国民净储蓄-自然资本价值损失+教育支出$)。
1. 经济增长中国的资本形成与储蓄
以人均 GDP 衡量的人均收入增长主要由“广义资本”禀赋的增长带来。
广义资本的内容:
- 有形资本:如机器、工厂、存货等
- 无形资本:教育、训练、卫生、研究与开发等投资形成的人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提升
资本形成与 GDP 的增长高度相关。高储蓄率和高速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 高储蓄率 $\to$ 高投资 $\to$ 高速经济增长
- 高速经济增长 $\to$ 高投资回报预期 $\to$ 高储蓄率(弗里德曼“永久收入假说”)
在亚洲,上述的双向因果关系形成了良性循环,高储蓄率推动了亚洲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高速经济增长又形成了高储蓄率……
2. 外债与通货膨胀
资本形成的来源:国内储蓄、引进外资
- 国内储蓄:利率
- 引进外资:国内与国外资本市场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差异,包括该国家的风险和政府对外国企业活动干预
一些国家的投资需求超过了其自身的储蓄能力,从国外引进资本有可能促进其摆脱低经济增长与低储蓄率的恶性循环。
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核算中,国民生产总值 $YY$:
- $C$:私人消费
- $G$:政府消费
- $X-M$:净出口
- $I$:国内总投资,包括存货投资
国民生产总值 $Y$(即国家可支配收入):
- $N$:国外要素净支付
- $T$:国外净转移流量
这里忽略了资本折旧、非直接税收、补贴和统计误差。
因此,本国储蓄缺口(即国外投资)为:
上式中,$F = (X-M)+N+T$ 为经常性支付平衡账户(外部资产净增加或向国外的净组本输出),记作 $F$。因此:
上式表示:事后国内投资($I$)等于国内储蓄($S$)与国外净引进资本($-F$)之和。
净引进资本($-F$)通过缩小当前创汇和付款(经常性平衡账户赤字)、国内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差异(受制于“双缺口分析”),能够协调贫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从上图,可以看出:
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投资-储蓄缺口表示的资本净进口和人均 GDP 之间呈现负相关。
- 国家越贫困,资本形成越依赖引进外资
- 国际资本流动方向:高收入国家 $\to$ 低收入国家
- 存在部分国家引进外资用于资本形成,导致借债国无法履行偿付债务(包括利息与本金)责任的情况。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有事后的 $I=S+(-F)$ 的关系成立。但是国外资本并不会自动流入一个国家,用于填补国内投资 $I$ 和国内储蓄 $S$ 之间的缺口。可以引进多少资本取决于国内和国外资本市场的预期收益率的差异。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预期收益率进行评估时,该国家的风险和政府对外国企业活动干预也会被纳入考量。
如果国家投资风险大,外资流入受到抑制,资本流出受到鼓励。如果引进外资($-F$)无法结清国内的投资-储蓄缺口 $I-S$,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失业和减少破产以稳固其政治基础,会倾向于使用扩张性政策。扩张性政策(特别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在加深通货膨胀的同时,抑制社会失业。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筹集过量投资,会积累成高通货膨胀率。
(传送门:菲利普斯曲线、相机抉择)
20 世纪 80 年代的拉丁美洲恶性通货膨胀:石油等初级原材料价格上涨 $\to$ 资源丰富的拉丁美洲经济繁荣 $\to$ 引进外资增加 $\to$ 石油价格下跌 $\to$ 财政预算赤字、资本外逃 $\to$ 投资-储蓄缺口 $I-S$ 增大 $\to$ 扩张性货币政策 $\to$ 国外投资者风险升高 $\to$ 资本外逃加剧 $\to$ 投资-储蓄缺口 $I-S$ 增大 $\to$ 扩张性货币政策 $\to$ 资本外逃加剧 $\to$ ……
对于发展中国家,只有借助适宜的政策才能保持国民收入、投资的螺旋式上升。
三、人力资本积累
1. 人力资本的衡量
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卫生、训练等活动,提高人的生产能力,例如更好的身体素质、经验和知识水平等。
衡量人力资本:
- 25 岁及以上人群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 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或已死亡人口的平均存活年限
从上图可以看出:
- 人力资本(包括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平均预期寿命)与人均 GDP 呈高度正相关
- 反向的因果:更高的人均收入会诱使人们提高人力资本,增加教育与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
2. 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
如上图所示:
- 1965-2000 年期间,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与人力资本增长率的相关性很低
- 教育方面:通过教育获得经济回报需要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在下一时期,教育投资可能对同期的经济增长影响不大,但教育投资可能成为将来的增长的主要源泉。教育的初始水平可能决定了一个国家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能力,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率。
- 保健方面:卫生和保健的投入的经济回报周期可能也很长。
人力资本增长的问题:
- 教育方面: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有限的现金流到底用于短期的经济增长,还是用于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的教育?
- 保健方面:低人口死亡率、高人口出生率,会导致低收入国家面临巨大的人口负担。
四、人口、自然资源与食品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使用劳动和资本加工自然资源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的进步就是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用人造资本替代自然资源的过程。这种替代关系是靠技术和制度创新促进的。
1. 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如果自然资源可以有效地被人造资本替代,自然资源禀赋就不会成为长期经济增长的重大制约。
衡量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每平方公里地表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口数量与人均 GDP 数据相关性很低。自然资源不是经济增长无法逾越的限制。
在人均自然资源禀赋急剧下降、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情形下,以维持人均收入的速度实现资本对自然资源的替代是不容易的,其关键在于如何加速技术与制度创新。
2. 人口增长与食品供给
根据非洲农业土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的趋势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国家激增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不断升高。开垦农业土地的速度远远小于人口扩张的速度。
人均的粮食产量下降表明,非洲未能通过增加资本和改进的技术,抵偿人均自然资源禀赋下降的负面影响。在农业部门站主导地位的低收入国家,由人均粮食产量下降反映出来的农业生产停滞,对整体的经济发展有重大不利影响。
- 低收入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早期阶段,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来克服土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是必要的。
- 在高收入阶段,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已经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