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查与目录

笔记下载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 总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 GDP)。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若用 $ Y_t $ 表示 \(t\) 时期的总产量,$ Y_{t-1} $ 表示 $ t-1 $ 时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 \begin{align} g_Y=\frac {Y_t-Y_{t-1}} {Y_{t-1}} \end{align} \]

  上式中,$ g_Y$ 为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若用 $ y_t $ 表示 \(t\) 时期的人均产量,$ y_{t-1} $ 表示 \(t-1\) 时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 \begin{align} g_y=\frac {y_t-y_{t-1}} {y_{t-1}} \end{align} \]

  上式中,$ g_y $ 为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人均可以更好体现经济效率)。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人均总产出增长率的高低则体现了经济效率的高低。

  研究和分析的“经济增长”是指人均产出的增长(经济增长图形分析中,纵轴都用 \(y\) 表示)。

(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一个“质”的概念。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中,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人均产值或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也不一定意味着发展。20 世纪 60-70 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即使在经济增长速度很高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取得社会经济的普遍进步,反而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的现象。

  虽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但经济增长一般是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理论则专门研究一个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因而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二、增长核算

(一)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学者将导致经济增长的原因区分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基本原因。为了说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学者提出了如下生产方程:

\[ \begin{align} Y_t=f(K_t, R_t, N_t, A_t, B_t) \end{align} \]

  • \(Y_t\):经济的总产出;
  • \(K_t\):资本存量;
  • \(R_t\):自然资源;
  • \(N_t\):劳动投入;
  • \(A_t\):经济应用知识的储量;
  • \(B_t\):基本因素,或“社会文化环境”或“社会能力”,是经济运行所不可缺失的。

(二)增长核算方程

  假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 \begin {align} Y=AK^{\alpha}N^{1-\alpha} \end {align} \]

  借助于增长率的结论可得增长核算方程:

\[ \begin {align} g_Y=g_A+\alpha g_K+(1-\alpha)g_N \end {align} \]

  其中:

  \(g_Y\):总产出增长率;

  \(g_A\):技术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

  \(g_K\):资本增长率;

  \(g_N\):劳动增长率。

  增长核算方程表明,产出增长率等于全要素生产率加上资本和劳动增长的贡献,即:

\[ \begin {align} 产出增长=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资本增长的贡献+劳动增长的贡献 \end {align} \]

  由方程 \(g_Y=g_A+\alpha g_K+(1-\alpha)g_N\) 可得:

\[ \begin {align} g_A=g_Y-\alpha g_K-(1-\alpha)g_N \end {align} \]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是作为一个余量计算出来的,即作为考虑了可以直接衡量的增长决定因素后剩余的产出增长率,由于这个原因,\(g_A\) 有时被称为索洛余量

  索洛余量表示在经济增长中,不能要用要素投入解释的部分,是一个统计残差。

  索洛余量通常被解释为技术进步。由于在增长核算方程中,索洛余量 \(g_A\) 的系数为 1,而资本与劳动的系数 \(g_K\)\(g_N\) 的系数均小于 1,因此认为知识进步的作用最大。

(三)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

  • 劳动(属于 \(g_N\));
  • 资本存量的规模(属于 \(g_K\));
  • 资源配置情况(属于 \(g_A\));
  • 规模经济(属于 \(g_A\));
  • 知识进展(属于 \(g_A\));
  • 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属于 \(g_A\))。

  其中,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相对)

  这里知识进展含义广泛,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关于结构和设备更为有效的设计,还包括从国内外有关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从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丹尼森认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四)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由增长核算方程知,政府可以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的四个因素,即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劳动投入和建立适当的制度。

  • 鼓励技术进步
  • 鼓励资本形成
  • 增加劳动供给
  • 建立适当的制度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基本假定和思路

  • 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该部门生产一种既可用于投资也可用于消费的商品,可设想这种商品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 该经济为不存在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且政府部门被忽略;
  • 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 该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由外生因素决定;
  • 社会储蓄函数为 \(S=sY,\) \(s\) 为储蓄率。

(二)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 \begin {align} Y=F(K,N) \end {align} \]

  根据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有:

\[ \begin {align} \frac Y N=F\Bigg(\frac K N \Bigg) \end {align} \]

  由上式可以推得:

\[ \begin {align} y=f(k) \end {align} \]

  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的一个固定比率 \(\delta\),人口增长率为 \(n\) ,且储蓄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则有:

\[ \begin {align} \Delta K=I-\delta K=sY-\delta K \end {align} \]

  其中,投资 \(I\) 表示形成新资本。由上式可得:

\[ \begin {align} \frac {\Delta K } N=\frac {sY} N-\frac {\delta K } N=sf(k)-\delta k \end {align} \]

  对 \(k=\frac K N\) 两边取对数,并对时间 \(t\) 微分可得:

\[ \begin {align} \frac {\Delta K } K=\frac {\Delta k} k+ \frac {\Delta N } N \end {align} \]

  两边同时乘以 \(\frac K N\),可得:

\[ \begin {align} \frac {\Delta K } N=\frac {\Delta k} k\cdot \frac K N +n \cdot \frac K N=\Delta k+nk \end {align} \]

  由上式可得:\(\Delta k= \frac {\Delta K } N -nk\),并将该式带入方程 (12)可得,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 \begin{align} \dot k=sf(k)-(n+\delta)k \end{align} \]

  上式中 \(k\) 为人均资本,\(s\) 为储蓄率,\(y=f(k)\) 为人均产量,\(n\) 为人口增长率,\(δ\) 为资本的折旧率。

  因此:

  • \(sf(k)\) 为社会的人均储蓄;
  • \((n+δ)k\) 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和资本折旧,称为资本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增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
  • \(\Delta k\) 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

  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又可表述为:

\[ \begin {align}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end {align} \]

(三)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使用更符合经济现实的哈罗德中性(劳动增进型)生产函数,即技术进步主要作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补充:常见生产函数形式

  哈罗德中性的生产函数需要满足稻田条件,即人均有效劳动资本的产出满足一阶条件 \(f'(k) \gt 0\) 与二阶条件 \(f″(k) \lt 0\),因此,资本边际产出满足递减规律:

  • \(k\to 0\) 时,\(f'(k)\to +\infty\)
  • \(k\to +\infty\) 时,\(f'(k)\to 0\)

  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产出 \(Y\) 是资本 \(K\) 和有效劳动 \(AN\) 的一次齐次函数,即 \(Y=F(AN,K)\)。令 \(\hat y=Y/{AN}\),表示有效劳动平均的产量;\(\hat k=K/{AN}\),表示有效劳动平均的资本。生产函数可写成:

\[ \begin {align} \hat y=f(\hat k) \end {align} \]

  对公式 \(\hat k=K/{AN}\) 两边取自然对数,然后对时间求导,整理可得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 \begin {align} \dot {\hat k}=sf(\hat k)-(n+\delta +\alpha)\hat k \end {align} \]

  其中,\(\alpha\) 为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假定是外生给定的。

(四)稳态及其条件

  在增长文献中,稳态是指包括资本存量和产出在内的有关内生变量将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一种状态。按照分析,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经济达到稳态的条件是 。

  对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说,该模型稳态的条件是:

\[ \begin {align} sf(k)=(n+δ)k \end {align} \]

  对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说,该模型稳态的条件是:

\[ \begin{align} sf(\hat k)=(n+\delta +\alpha)\hat k \end{align} \]

  如下图所示,以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为例,当 \(k\)\(k^*\) 时,\(sf(k)\) 曲线正好与 \((n+δ)k\) 线相交,此时有 \(\dot k=0\),即这时的人均资本量将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D\) 点所对应的状态即为该模型的稳态。

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

(五)稳态时的增长率

1. 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当经济达到稳态时,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稳态增长率均为零,总量资本和总产出的稳态增长率为 \(n\),即人口增长率。

2. 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根据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条件可知,稳态增长率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可知,技术进步会导致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一旦经济达到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就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率。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持续上升。

(六)储蓄、消费与稳态产出

1. 储蓄率与稳态产出的关系

  如图所示,经济最初位于 \(C\) 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们增加了储蓄,这使储蓄曲线上移至 \(s'f(k)\) 的位置。这时新的稳态为 \(C'\),比较 \(C\) 点和 \(C'\) 点,可知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即储蓄增加了产出。

储蓄与稳态产出的关系

  对于从 \(C\) 点到 \(C'\) 点的转变,从短期看,更高的储蓄率导致了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增加。因为增加人均资本的唯一途径是资本存量比劳动力更快地增长,进而又引起产量的更快增长。由于 \(C\) 点和 \(C'\) 点都是稳态,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从长期看,随着资本积累,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又回落到人口增长的水平。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即储蓄率的增加只有水平效应,绝没有增长效应。

2. 自发性消费与稳态产出的关系

  如图所示,假定经济初始均衡点为 \(E\) 点,此时利率水平为 \(r_0\),产出为 \(Y_0\)。若自发性消费增加,则总需求增加,从而使得 \(IS\) 曲线向右移动到 \(IS_1\),从而使得经济均衡点移动到 \(E_1\),从而使得产出从 \(Y_0\) 增加到 \(Y_1\)

自发性消费增加对产出的影响

3. 节俭悖论

  根据凯恩斯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呈现反方向变动,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也呈现反方向变动关系。根据这种观点,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但是,从长期看,更高的储蓄率意味着较高的人均产出水平。另外,来自于实证分析的数据表明:各国的储蓄率与增长是正相关的。

  显然,储蓄水平在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被称为“节俭悖论”。

四、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储蓄率增加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如图所示,经济最初位于 \(C\) 点的稳态均衡。假定经济活动主体一次性把储蓄率从 \(s\) 提高到 \(s'\),形成新的稳态为 \(C'\)

  可以看出,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

储蓄率增加的影响

  原理:储蓄率提高(\(s \to s'\)),则人均资本提高(\(k_0 \to k'\)),进而人均产出提高(\(y_0 \to y'\)

  • 从短期看(\(s \to s'\) 的变化过程),更高的储蓄率导致了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增加。
  • 由于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从长期看,随着资本积累,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又回落到人口增长的水平。

人均产出和总产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轨迹

  结论: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储蓄率的增加只有水平效应,绝没有增长效应。

  进一步分析: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产出、投资与储蓄

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产出、投资与储蓄

(二)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如图所示,经济最初位于 A 点的稳态均衡。假定人口增长率从 \(n\) 增加到 \(n'\),形成新的稳态为 \(A'\)

  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

人口增长的影响

  ‍

  另外,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即要达到稳态,需维持较高的稳态增长率,否则无法保证稳态。

(三)对增长率差异的解释

  假设 \(y=f(k)=k^\alpha\),则有 \(\dot k=sk^{\alpha} -(n+\delta)k\) ,整理得:

\[ \begin {align} g_k=sk^{\alpha-1}-(n+\delta) \end {align} \]

  如图所示,一个国家的初始人均资本比其稳态水平低得越多,则经济增长得越快;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的初始人均资本存量远高于它的稳态水平,那么,它的资本存量将迅速减少,随着这个国家的资本存量逼近稳态水平,资本存量下降的速度将趋近于零。

收敛于稳态的速度

  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相对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在于考察那些尚未处于稳态水平的经济。通过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得出以下三个预言:

  • 如果两个国家的储蓄率(或投资率)相同,但初始人均资本(从而初始人均收入)不同,那么,初始人均资本较低的那个国家将有较高的经济增长。
  • 如果两个国家的初始人均资本相同,但是投资率不同,那么,投资率高的那个国家将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
  • 如果一个国家提高投资水平,那么,它的收入增长率也将提高。

(四)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是由经济学家菲尔普斯在 1961 年提出的。

  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定人均消费最大化。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值 \(k\) 被称为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并用 \(k_{gold}\) 来表示。

  稳定状态的人均消费可以写为:

\[ \begin {align} c^*=f(k^*)-(n+δ)k^* \end {align} \]

  人均消费达到最高水平的条件是:

\[ \begin{align} \frac {\partial c^*} {\partial k^*}=f'(k^*)-(n+\delta)=0 \end{align} \]

  即在 \(k_{gold}\) 处,曲线 \(f(k)\) 的切线 \(l\) 应该与直线 \((n+δ)k\) 平行。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如图所示,红色箭头范围即为资本黄金律水平下的人均消费 \(c_{gold}\)

  它表明,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增长率加上折旧率。

五、内生增长理论

  索洛模型将长期增长归因于技术进步,但不能解释决定技术进步的经济因素。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等重要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考虑,得出的某些结论与现实发生偏离。按照索洛模型,经济增长与储蓄率在稳态时无关,但来自实证分析的数据表明,各国的储蓄率与增长是正相关的。

  内生增长理论模型通过扩张资本的内涵(定义为“广义资本”),将知识纳入资本的内容,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等重要因素作为内生变量来考虑,从而得出由模型的内部因素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索洛模型是“假定”经济增长率,而内生增长模型是“解释”经济增长率。

(一)基本模型

  \(AK\) 生产函数为:

\[ \begin{align} & Y=AK \end{align} \]

  在 \(AK\) 生产函数中,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常数 \(A\),它衡量一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出量。这个模型不存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额外一单位资本均生产 \(A\) 单位的额外产出。这一假设的关键在于把知识也看作是一种资本。

  (对比:内生增长理论中,\(AK\) 生产函数中资本的边际产出为常数 \(A\);而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资本边际产出递减,曲线 \(f(k)\) 斜率不断降低最终趋于 0。)

  将资本积累方程 \(\Delta K=sY-\delta K\) 和生产函数 \(Y=AK\) 结合,可得:

\[ \left \{ \begin{align} & Y=AK \notag \\ & \Delta K=sY-\delta K \notag \\ \end{align} \right. \]

\[ \begin{align} \Longrightarrow \ \ \ \frac {\Delta Y} {Y} =\frac {\Delta K} K=sA-\delta \end{align} \]

  上式表明只要 \(sA>δ\),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经济的收入也一直增长,储蓄和投资会引起长期增长。

  内生增长模型的关键在于把知识看作一种资本,这样就能保证资本边际收益不变。

  上述被称为 \(AK\) 模型的内生增长模型提供了一条内生化稳态增长率的途径,即如果可以被累积的生产要素有固定报酬,那么稳态增长率将被这些要素的积累率所影响。储蓄率 \(s\) 越高,产出增长率也将越高。进一步地,这一模型暗示,那些能永久提高投资率的政府政策会使经济增长率不断地提高。

(二)两部门模型

1. 假设:

  • 经济中有两个部门:制造业企业和研究性大学。
  • 企业生产物品与劳务用于消费和物资资本投资。
  • 大学生产供免费利用的“知识”要素。

2. 模型方程

  假定知识存量为 \(E\),在大学的劳动力比例为 \(u\),那么在企业的劳动力比例为 \((1-u)\)

  企业的生产函数:

\[ \begin{align} Y=F \big [K,(1-u)EN\big ] \end{align} \]

  大学的生产函数:

\[ \begin{align} ΔE=g(u)E \end{align} \]

  ‍

  资本积累方程:

$$
\[\begin{align} ΔK=sY-δK \end{align}\]
$$

  与 \(AK\) 模型一样,这个模型也可以在不假设生产函数中有外生变动的情况下引起长期增长。在这里,长期增长是内生地产生的,因为大学的知识创造不会停止。

  对任何一个既定的 \(u\) 值,这种内生增长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样发挥作用。

3. 结论

  •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如果物质资本 \(K\) 和知识 \(E\) 都翻倍,则两部门产出也都翻倍。
  • 当大学的劳动力比例 \(u\) 不变时, \(E\) 按固定比率 \(g(u)\) 增长,结果作用机理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样。

(三)内生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比较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与 90 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和阿罗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与整个 60 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个:

  • 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区别。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技术是外生的,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和资本一样,是“内生”的。
  • 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下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经济持续增长。
  • 结论不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是内生的,即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模型内决定的,储蓄和投资会引起经济的长期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则是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而储蓄只会导致经济的暂时增长,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

六、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一)四个政策

  由增长核算方程知,政府可以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的四个因素,即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劳动投入和建立适当的制度。

1. 鼓励技术进步

  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进步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政府对教育和科学研究部门的投资政策是影响一国技术进步进而影响该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与技术进步相关的其他政策,例如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和专利制度、受政府政策影响的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以及产业政策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技术进步和长期经济增长。

2. 鼓励资本形成

  资本的形成或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存量的增加。为了维持持续的高水平的投资支出,就必须增加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也包括引进外资。因此,一切影响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和引进外资的政策都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

3. 增加劳动供给

  劳动供给也是影响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劳动供给的状况取决于人口增长的状况。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过高,导致劳动供给过剩,就会减少人均资本存量,从而必然使人均产出水平降低。相反,如果人口增长过慢,存在劳动供给的严重短缺,也同样会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因此,制定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人口政策,对于保持长期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 建立适当的制度

  制度是指能支配个人和企业行为的一套规则、体制和惯例。其中,影响经济增长的最基础、最根本的制度是产权,即对财产的保护,以免被他人占用。

(二)我国人口情况与经济转型发展

1.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当人口增长率上升,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也上升,人口增加对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增长率都不产生影响。

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如下图所示,经济最初位于 \(A\) 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口增长率从 \(n\) 增加到 \(n'\),则 \((n+δ)k\) 线便移动到 \((n'+δ)k\) 线,这时,新的稳态均衡为 \(A'\) 点。比较 \(A'\) 点与 \(A\) 点可知,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从原来的 \(k_A\) 减少到 \(k'\)),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这是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对人口增长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这是因为 \(A'\) 点和 \(A\) 点都是稳态均衡点,稳态意味着:\(\frac {\Delta Y} Y=\frac {\Delta N} N=\frac {\Delta K} K=n\),但人口增长对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增长率都不产生影响。

2. 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根据我国人口现状,我国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依靠劳动力数量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开始动摇。2003 年来,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量开始下降,劳动力数量转向有限剩余,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2011 年,这一问题呈现全国蔓延之势。“十二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绝对规模将达峰值,此后缓慢下降,劳动力供给形势出现划时代的变化,普通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可避免。随着上世纪 50 年代第一次出生高峰时期的出生人口相继进入老年,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即将到来,人口抚养比将在 30 余年持续下降后,于 2013 年前后转为上升,传统“人口红利”趋于减弱。
  • 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减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人口城镇化从 30% 提高到 70% 是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越过 50% 的拐点后,其增速减缓。随着农业与非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差距缩小、农村人口转移趋缓,我国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同时,现行人口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建立在城乡、地区分隔的户籍制度基础之上,流动人口可以离开土地但不能融入城镇,阻碍了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农民工难以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直接影响内需的扩大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城乡区域间人口收入差距难以缩小,社会风险不断积累、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 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增大。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生态环境容量相对不足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是长期、巨大、刚性的。我国人均主要资源量综合排名世界第 120 位,资源环境对 13 亿多人口的支撑已很困难。温室气体人均排放水平与世界大体持平,但排放总量居世界前列,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随着人口总量继续增长,人均收入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矛盾将全面激化,资源环境对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能力日益减弱。
  • 以人力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国家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从根本上讲,由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源泉;在人力资本存量上赶超,进而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缩小科技创新上的差距,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国家竞争优势,是后发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来,我国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力资本发展水平大体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素质总体不高,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势必对未来劳动力人口素质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同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由此导致我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低端,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增大,人力资本的劣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相关资源:

  1. 经济学笔记下载
  2. 《微观经济学》内容速查与笔记目录
  3. 《宏观经济学》内容速查与笔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