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查与目录

笔记下载


  在上一章 \(IS-LM\) 模型的基础上,本章放开了“价格外生”的假设,由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达到一般均衡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并基于劳动市场均衡推导出总供给曲线,进一步讨论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一般均衡。

一、总需求(AD)

(一)总需求概述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总数量。

  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即 \(Y=f(P)\)。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私人和政府的支出,因此,总需求曲线可以从 \(IS-LM\) 模型中推导出来。

(二)总需求函数的推导

  在三部门的经济中, 曲线的方程为:

\[ \begin {align} Y=C+I+G \end {align} \]
其中:\(C=Y-T\)\(I=I(r)\)

\(LM\) 曲线的方程为:
\[ \begin {align} \frac M P=L_1(Y)+L_2(r) \end {align} \]

  在上面两个方程中,如果把 \(Y\)\(r\) 当做未知数,而把其他变量,特别是 \(P\) 当作参数来对这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则所求得的 \(Y\) 的解式一般包含 \(P\) 这一变量。该解式表示了不同价格 \(P\) 与不同的总需求量 \(Y\) 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总需求函数。

(三)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总需求曲线可以由 \(IS-LM\) 图推导。如下图所示,上图是 \(IS-LM\) 图形,下图是总需求曲线的图形。当价格水平从 \(P_1\) 下降到 \(P_2\) 时,减少了货币需求,又由于名义货币供给未变,因而 \(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即从 \(LM(P_1)\) 移动到 \(LM(P_2)\)。这使得利率下降,即从 \(r_1\) 下降到 \(r_2\)。利率下降使投资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即从 \(Y_1\) 增加到 \(Y_2\)。总之,较低的价格通过增加实际货币供给而使 \(GDP\) 增加。这样,不同的价格水平和不同的收入水平的组合点相连,便构成了总需求曲线 \(AD\)

AD 曲线的推导

  需要注意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不影响 \(IS\) 曲线的位置,这是因为已经假定 \(IS\) 曲线表示消除价格因素后的曲线。

(四)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1. 负斜率的解释

  从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可知,总需求曲线表示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其斜率为负,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表明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价格水平越高,国民收入越低;价格水平越低,国民收入越高。这可以用以下三种原理进行解释:

  以下三种效应共同作用,如果国内物价总水平上升,必然导致国内总支出水平下降,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1 利率效应(凯恩斯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成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那么当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使投资水平下降,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其传导路径为:\(P\uparrow \Longrightarrow m=\frac M P \downarrow \Longrightarrow r \uparrow \Longrightarrow I \downarrow \Longrightarrow AD \downarrow \Longrightarrow Y \downarrow\)

1.2 实际余额效应(庇古的财富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从而使人们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消费水平的下降最终将会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其传导路径为:\(P\uparrow \Longrightarrow 货币购买力 \downarrow \Longrightarrow W \downarrow \Longrightarrow C \downarrow \Longrightarrow AD \downarrow \Longrightarrow Y \downarrow\)

1.3 蒙代尔—弗莱明的汇率效应

  价格变动,导致本币升值或贬值,引起汇率变化,从而影响进出口。

  • 一是物价总水平上升会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因为国内价格总水平上升后,相比之下本国公民购买外国货比较合算,因而进口增加,同时由于本国货币涨价后外国公民购买本国货将减少,因此出口将减少。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使净出口减少,就会使总需求水平下降。
  • 二是物价总水平上升以后,本国生产成本上升,如果这时外国物价未涨,则到外国投资显然比较合算(因为成本比较低),因而到外国投资增加,国内投资减少,这也会降低国内总需求水平。

  其传导路径为:\(P\uparrow \Longrightarrow NX \downarrow \Longrightarrow AD \downarrow \Longrightarrow Y \downarrow\)

2. 斜率的决定因素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受 \(IS\) 曲线斜率和 \(LM\) 曲线斜率的影响,影响 \(IS\) 曲线和 \(LM\) 曲线斜率的因素同样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 \(IS\) 曲线斜率对 \(AD\) 曲线斜率的影响:正相关。
  • \(LM\) 曲线斜率对 \(AD\) 曲线斜率的影响:负相关。

(五)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传送门:IS 曲线移动LM曲线移动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 \(AD\) 曲线向右方移动;反之,则向左方移动。

AD 曲线的移动

1. 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原理: \(财政政策 \Longrightarrow IS\ 曲线移动 \Longrightarrow AD \ 曲线移动\)

  财政政策并不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而也就不影响 LM 曲线的位置,但财政政策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从而影响着 IS 曲线的位置。这样,财政政策便能通过对 IS 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降低税收、降低资本税负等,会直接增加总需求,此时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政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如缩减政府开支、提高税收等政策,会直接减少总需求,此时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左移动。

2. 货币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原理: \(货币政策 \Longrightarrow LM\ 曲线移动 \Longrightarrow AD \ 曲线移动\)

  货币政策并不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从而也就不影响 IS 曲线的位置,但货币政策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而影响着 LM 曲线的位置。这样,货币政策便能通过对 LM 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如扩大名义货币供给量、降低名义利率等,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导致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正相反,如降低名义货币供给量将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二、总供给(AS)

(一)总供给和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它由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所决定。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价格水平影响总产量的基本过程为:

  • 首先,在名义工资不变时,价格水平的变化影响实际工资;
  • 其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实际工资通过劳动市场影响就业量;
  • 最后,就业量的变化影响总产量。

(二)宏观生产函数

  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产出与劳动和资本等之间的关系。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 \begin {align} y=f(N, K) \end {align} \]

  其中,\(y\) 为总产出;\(N\) 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者就业量;\(K\) 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1.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

  在短期宏观生产函数中,由于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所以二者被认为是不变的常数,短期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 \begin {align} y=f(N, \overline K) \end {align} \]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出 \(y\) 取决于就业量 \(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总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

  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

  • 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 二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2. 长期宏观生产函数

  在长期宏观生产函数中,包括生产函数中的三个主要自变量在内的一切自变量都可以改变。首先,技术水平可以有很大进步,因为存在着足够的改善技术的时间。其次,人口的增长能够影响充分就业的劳动者的数量。最后,资本的存量也会随着积累的增加有着很大的变化。这样,长期生产函数可以用下式表示出来:

\[ \begin {align} y^*=f(N^*, \overline K^*) \end {align} \]

  式中,$N^* $ 为各个短期中的充分就业量;$K^* $ 为各期的资本存量;技术水平的变化没有被明确表示出来;$y^* $ 为各期的充分就业时的产量,也被称为潜在产量。

(三)劳动市场

  总供给由总就业水平决定,而总就业水平又由劳动市场的均衡决定。在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是:\(N_d=N_s\)。而 \(N_d=N_d(\frac W P)\),其中 \(\frac W P\) 为实际工资,\(N_d\)\(\frac W P\) 成反向变动关系,即劳动需求函数向右下方倾斜;\(N_s=N_s(\frac W P)\),劳动供给函数为 \(\frac W P\) 的增函数。

  在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劳动市场的均衡一方面决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另一方面决定了均衡的就业量。

  在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下,实际工资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在任一时点上,资本存量 K 都是由以往的投资决策所决定的。将就业水平 \(N\) 和既定的资本存量 \(\overline K\) 代入到短期总量生产函数 \(y=f(N, \overline K)\) 就立刻得出产量水平。这表明:劳动市场在经济的总供给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它决定经济的总供给或产量。在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的情况下,经济中的产量始终等于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或潜在产量。

劳动市场均衡

  上面的分析基于劳动市场处于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弹性)的完全竞争经济中,即实际工资的快速调整能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充分就业。但是,短期内,当价格和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具有黏性时,实际工资不会迅速下降,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生活中存在失业。

(四)总供给曲线的类型

1. 古典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

1.1 假设条件

  假设条件: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也即货币工资随着劳动市场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市场供过于求时,货币工资下降,反之则上升。

  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的自动调整能够实现均衡和充分就业。当劳动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时,不存在为生产额外产量而可供利用的额外劳动力,由总生产函数决定的总产量不变,为潜在的国民收入,也是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此时,即使产品价格上涨也不可能生产出比现有产量更多的产品。

1.2 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

  如图所示,由于实际工资具有伸缩性,这保证了劳动市场的出清。价格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实际工资,从而对劳动市场不会造成影响,产出仍然处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对应的长期总供给曲线为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

1.3 理论依据

  货币工资 \(W\) 和价格水平 \(P\) 可以迅速或自动调节,使得实际工资 \(W/P\) 总处于充分就业所应有的水平,从而使产量也总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

  古典学派一般研究经济事物的长期状态,而在长期中,即使 \(W\)\(P\) 不能迅速调整,也具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调整,实际工资 \(W/P\) 最终将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1.4 政策含义

  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表明,在长期中,经济的产出主要由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所决定,从而独立于价格水平。因此,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2.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2.1 假设条件

  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假定在短期内价格是刚性的,在经济萧条时期,厂商的产量调整先于价格调整,价格水平不随总需求的减少而下降。此时,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条件下雇佣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这使厂商生产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厂商愿意供应任意被需求的数量,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进一步地,货币工资具有刚性,即货币工资并不像古典理论所认为的那样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化。工资刚性指工资能升不能降的特性。凯恩斯认为,当市场的工资低于均衡工资时,工资有上升的趋势;而当市场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时,由于工资契约和工会组织的抵抗,会使工资居高不下。

2.2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在经济萧条时期,均衡国民收入不再由劳动市场上均衡的就业量所决定,而是由有效需求决定,并且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反过来决定就业量。如下图所示,短期内,价格水平 \(P_0\) 和货币工资 \(W_0\) 固定不变,这使得实际工资 \(W_0/P_0\) 固定不变。由于存在大规模的失业,故劳动供给曲线为水平线 \(N_s\)。当价格水平为 \(P_0\),实际工资为 \(W_0/P_0\),且劳动需求曲线为 \(N_d\) 时,就业量为 \(N_0\),由总产量曲线决定均衡国民收入为 \(Y_0\),获得总供给量 \(Y_0\)、价格水平 \(P_0\) 的组合点 \(A\)。同样,当劳动需求曲线为 \(N'_d\) 时,就业量为 \(N_1\),由总产量曲线决定均衡国民收入为 \(Y_1\),获得总供给量 \(Y_1\)、价格水平 \(P_0\) 的组合点 \(B\)。把 \(A\)\(B\) 等类似组合点连接起来就得到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可以发现,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其含义是: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社会能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2.3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通过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3. 常规总供给曲线

3.1 图形

  学者认为,在通常的或常规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上述两个极端之间,如下图的 \(CC\) 线所示。

常规总供给曲线

  左下方的 \(C\) 点代表较为严重的萧条状态;由于这种状态存在着大量的失业和闲置的生产能力,当产量或国民收入 \(y\) 增加时,\(P\) 会稍有上升,但上升的速度不会很快。左下方的 \(C\) 点沿着 \(CC\) 向右上方行进,产量和国民收入逐渐上升,随着经济的好转,\(P\) 的上升越来越快,一直到代表充分就业的 \(E\) 点。这时,由于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部资源和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均已就业,所以仍然存在着难以利用的资源和能力较差的劳动者,因此,在 \(E\) 点之后,如果产量还要增加,那么,\(P\) 的上升还要加快,从而 \(CC\) 的斜率将明显加大。这种形状的总供给曲线可以代表经济的常规状态。

3.2 推导

  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其斜率为正。

  黏性价格模型强调了企业不能迅速地根据需求变动调整它们索取的价格。由于长期合约,或调整成本过高,企业不能及时调整价格,对应的总供给曲线向上方倾斜。

  企业合意的价格 \(p\) 取决于两个宏观经济变量:

  • 物价总水平 \(P\)。物价总水平越高,企业定价越高;
  • 总收入水平 \(Y\)。总收入越高,需求越大,企业定价越高。

  因此,企业的合意价格表示为:

  \(p=P+a(y-y_f)\)

  即企业合意的价格取决于价格水平 P 和相对于自然水平的总产出水平 \((y-y_f)\)

  假设有两种类型的企业,一些企业的价格有伸缩性,另一些企业的价格是黏性的,它们根据预期的经济状况事先确定自己的价格。

  价格黏性企业的定价公式为:\(p=E(P)+a \big [E(y)-E(y_f) \big ]\),式中,\(E( \ ·)\) 代表一个变量的预期值。假设企业预期产出处于其自然率水平,从而 \(a \big [E(y)-E(y_f) \big ]=0\),那么,该类企业的定价公式为:\(p=E(P)\),即具有价格黏性的企业根据自己对其他企业收取价格的预期设定自己的价格。

  如果 \(b\) 是具有黏性价格的企业所占的比例,\((1-b)\) 是具有弹性价格的企业所占的比例,则价格总水平可表示为:

\[ \begin {align} P=bE(P)+(1-b) \big [P+a(y-y_f) \big ] \end {align} \]

  整理得:

\[ \begin {align} y=y_f+λ \big [P-E(P) \big ] \end {align} \]

  式中,\(\lambda = \frac b {(1-b)a}\)。上式即为常规总供给曲线的方程。

3.3 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 可得到的劳动量:

    • 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 而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指人们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 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 而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减少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自然资源可获得性:

    • 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 而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技术知识进步:

    • 技术知识进步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 可得到的技术减少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 三种总供给情形的区别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而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变化的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曲线:货币工资 W与价格水平具有完全弹性,可以迅速自动调节。

  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摩擦,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

  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价格刚性(特别是工资能涨不能跌)。

  在短期,一些价格是刚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来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刚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的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

  常规总供给曲线:价格黏性,企业不能迅速地根据需求变动迅速调整价格。

  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四、宏观政策效果:AD-AS 分析

(一)均衡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合并到一个坐标中就得到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其交点表示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价格水平、总产量以及就业量。

  在短期中,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即: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同时,物价保持稳定。

均衡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

  如图所示,当 \(AD\) 曲线和 \(AS\) 曲线相交于 \(E_0\) 点时,产量 \(y\) 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y_f\),价格为 \(P_0\),此时的 \(P\) 既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E_0\) 点表示宏观经济管理的短期目标,即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二)AD 曲线移动的后果

  如下图所示,在某一时期,\(AD_0\)\(AS\) 相交于代表充分就业的 \(E_0\) 点。\(E_0\) 点的产量为 \(y_f\),价格水平为 \(P_0\)。这时,由于总需求减少,\(AD_0\) 向左移动到 \(AD_1\) 的位置,这样,\(AD_1\)\(AS\) 相交于 \(E_1\) 点。这表明,经济社会处于萧条状态,其产量和价格分别为 \(y_1\)\(P_1\),二者均低于充分就业的数值。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注意:在经济社会处于萧条状态时,越是偏离充分就业水平,价格下降的比例就越要小于产量下降的比例;在经济过热状态下,越是偏离充分就业水平时,价格上升的比例就越要高于产量上升的比例。

1. 古典情形

古典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如图所示,由于已经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不能再增加,增加总需求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能影响国民收入。

2. 凯恩斯极端情形

极端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如图所示,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者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者同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需求曲线右移,使产量增加,失业率下降。

3. 中间区域

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如图所示,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者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者同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需求曲线右移,使产量增加,失业率下降。

(三)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如图所示,\(AD\)\(AS_0\) 相交于充分就业的 \(E_0\) 点。这时的产量和价格水平顺次为 \(y_f\)\(P_0\)。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如大面积的粮食歉收、石油供给的紧缺或原料价格猛涨等,\(AS\) 曲线由 \(AS_0\) 向左移动到 \(AS_1\),使 \(AD\)\(AS_1\) 相交于 \(E_1\) 点,那么,\(E_1\) 点可以表示滞胀的状态,其产量和价格水平顺次为 \(y_1\)\(P_1\),即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并存。进一步说,\(AS_1\) 向左偏离 \(AS_0\) 的程度越大,失业和通货膨胀会越为严重。当生产技术的突然提高使 \(AS\)\(AS_0\) 向右移动时,产量增加,而价格水平则会下降。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AS 曲线移动与“滞胀”:

  如果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短期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经济滞胀分析

  当经济处于滞胀状态时,需求管理政策无效。

  • 如果实施扩张性的政策,经济能得到恢复,但是物价水平持续走高;
  • 如果实施紧缩性的政策,物价水平下降,但经济出现衰退。

  此时,应当使用供给管理政策。

(四)经济萧条、过热与滞胀

  如图所示,\(AD\) 是总需求曲线,\(AS_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

经济萧条、过热与滞胀

  经济萧条:总需求曲线 \(AD\) 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AS_S\) 的交点 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价格水平为 \(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经济过热:当总需求增加,\(AD\) 向右移动到 \(AD'\),短期总供给曲线 \(AS_S\) 和新的总需求曲线 \(AD'\) 的交点 \(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价格水平为 \(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或过热)状态。

  经济滞胀:总需求不变,仍为 \(AD\),而短期总供给曲线 \(AS_S\) 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向左移动到 \(AS_S'\),总需求曲线 \(AD\) 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AS_S'\) 的交点 \(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价格水平为 \(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但价格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状态。

(四)AD 曲线与 AS 曲线的影响因素

1. AD 曲线影响因素

  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任何使总支出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这些因素主要有:

  • 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者对耐用品购买的变化;
  • 投资需求的变化;
  • 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
  • 净出口的变化。

  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

  • 预期。对未来收入、通货膨胀和利润的预期都能影响到今天的支出或者购买计划。预期收入的增加会增加人们今天计划购买的消费品数量,并增加总需求。预期未来通货膨胀上升增加总需求是因为人们决定在今天较低的物价时多购买产品与劳务;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政府购买等财政政策手段来影响经济。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整总需求;
  • 世界经济。影响总需求的两个主要世界经济因素是汇率和国外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上升减少了总需求。国外收入的增加也增加了本国的出口,从而增加了本国的总需求。

2. AS 曲线影响因素

  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大致有:

  • 天灾人祸。严重的自然灾害或战争会减少经济中资本数量,从而使任一数量的劳动能够生产的产量减少了,于是总供给曲线会左移;
  • 技术变化。例如,技术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右移;
  • 风险承担意愿的变化。如果经济生活中风险增加,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会减少,从而总供给曲线会左移;
  • 进口商品价格变化。如进口商品价格上升,那么厂商生产成本上升,厂商在原有产品价格水平上生产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
  • 劳动意愿的变化。如果人们变得更偏好闲暇,那么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供给会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

五、AD-AS 模型的数学小结

  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

(一)短期分析

  在短期,存在着四个方程,即: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Y-T)+I(r)+G\)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frac M p=L_1+ L_2=kY-hr\)

  劳动市场均衡条件:\(N_s(\overline W/P)=N_d(\overline W/P)\)

  总量生产函数:\(Y=Y(N, K)\)

  从上面四个方程可以确定 \(Y\)\(N\)\(r\)\(P\)

(二)长期分析

  在长期,也存在着四个方程,即: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Y-T)+I(r)+G\)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frac M p=L_1+ L_2=kY-hr\)

  劳动市场均衡条件:\(N_s(W/P)=N_d(W/P)\)

  总量生产函数:\(Y=Y(N, K)\)

  从上面四个方程可以确定 \(Y\)\(N\)\(r\)\(P\)

  ‍


相关资源:

  1. 经济学笔记下载
  2. 《微观经济学》内容速查与笔记目录
  3. 《宏观经济学》内容速查与笔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