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查与目录

笔记下载


一、货币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1. 新货币数量论

  (传送门:“费雪方程”“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 )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 $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认为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弗里德曼在吸收和修正凯恩斯灵活偏好论的基础上,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 $M$ 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
  • $P$ 为一般价格水平;
  • $r_b$ 为市场债券利息率;
  • $r_e$ 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
  • $r_p$ 为预期的物质资产的收益率,即价格的预期变动率;
  • $w$ 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
  • $y$ 为实际国民收入;
  • $u$ 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 $V$(或者 $\frac 1k$)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 $V$,而是决定 $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轻微地波动。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次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因此,货币数量说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 总财富。弗里德曼认为,总财富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总财富可以用永久性收入 y 来衡量。
  • 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弗里德曼把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部分,这两种财富的形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人力财富转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因而,当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小,则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大,反之亦然。
  • 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弗里德曼认为,人们选择保存资产的形式除了各种有价证券外,还包括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有形资产。一般地说,各种有形资产预期的报酬率愈高,愿意持有的货币就越少。因此,债券的预期报酬率($r_b$)、股票的预期报酬率($r_e$)和物质资产的预期报酬率便成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 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例如资本品的转手量、个人偏好等,以变量 u 来概括。

2. 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

  • 在短期内,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率;
  • 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二)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 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 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 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 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市场机制仍然是调节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如果国家干预干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

(三)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在弗里德曼看来,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挤出”私人投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改善,过度的政府开支也会带来通货膨胀,因此,财政政策不但无效,反而对经济有害。
  • 反对“斟酌使用”的(即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
  • 力主单一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政策因素。

  单一政策规则: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 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理性预期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巴罗等。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 20 世纪 70 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自然率假说

1. 个体利益最大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个体利益最大化这一假设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应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2. 理性预期

2.1 理性预期的含义

  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实际上,这一假设包含三个含义:

  • 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 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当然包括有关的经济理论和模型在内)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 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换言之,理性预期是指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2.2 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

  (联系:本章-四种预期的比较)

  理性预期:基于充分信息作出的预期,包括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信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适应性预期:基于过去的事实作出预期(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

3. 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简称 RBC 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一脉相承,是以微观经济主体的偏好、技术、禀赋等假设为基础,通过完全竞争和市场出清实现一般均衡,因生产函数会受到随机技术冲击等实际因素的影响,从而经济会呈现出周期与波动的现象。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 GDP 对潜在 GDP 的背离,而是潜在 GDP 本身的变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代表性的论文都把技术冲击作为波动源。它接受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变化的定义,即,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使生产函数发生移动而不涉及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

  eg: 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构成技术冲击,也会带来技术变化。

(三)卢卡斯总供给函数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假设的微观基础上的,因而其社会经济总供给函数是由个体企业的供给函数加总获得的。

  假设一个典型的企业 $i$ 的供给函数为:

  在实际中,企业并不知道价格水平 $P$,而只能对其加以估计,用 $P_e$ 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 $P$ 的估计, 则上式变为:

  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可按下述方程来进行:

  将上式代入包含价格预期的企业供给函数,可得:

  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典型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

  设整个经济的生产由 $n$ 个像企业 $i$ 这样的企业组成,则卢卡斯总供给函数方程(新古典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为:

  其中,$y$ 为总产出;$P$ 为价格水平;$y^*$ 为经济的潜在产量;$\hat P$ 为社会中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布的价格预测值;$h$ 为参数,它表示企业对其产品价格与总价格水平偏离的一种反应,并且 $h>0$;$b$ 为调整系数,是企业根据其经验对预测值 $\hat P$ 的调整;$n$ 表示经济中的生产企业总数。

  卢卡斯总供给函数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令 $\gamma=nh(1-b)$,且 $γ>0$,则新古典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可改写为: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经济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作出准确判断,从而实现理性预期。

  在短期 $P\ne \hat P$,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产生偏离。根据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可知,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但是从长期来讲,理性预期的经济当事人能很快形成对未来价格的正确预测,即 $P= \hat P$,从而使社会总产量等于自然率水平,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四)简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AD-AS 分析)

  经济的总需求函数为:

  其中,$\beta \gt 0$,$α$ 代表除货币供给以外其他所有能引起总需求变化的因素,参数 $β$ 是货币供给量对总需求的乘数,$m$ 和 $p$ 是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取了对数以后的值,因而 $(m_t-p_t)$ 等价于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对数,即 $\ln(M_t/P_t)$。

  附加了预期的总供给函数(卢卡斯供给函数)为:

  其中,$\gamma \gt 0$。

  给定 $α$ 和 $m$ 的条件下,理性预期均衡的产出与价格为($P_t^e=P_t$):

  这说明理性预期的均衡产出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其中,上标 $e$ 代表变量的期望值。

  非理性预期均衡(现实)的产出和价格分别为:

  注意:公众所预期到的总需求的变动,不能导致整个经济产量和就业量的变动。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量(总需求)的变化才能使产出水平偏离其长期增长路径,所以完全预期到的总需求增加只会使价格水平上升。

(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1. 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政策无效,其原因在于理性预期。

  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意味着,要想使政策有效,它们就必须要有欺骗性,即使人们得不到有关政策的真实信息。然而,这一点在现实中往往做不到。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反对一切宏观经济政策。

  对货币量和一般价格水平的不完全预期导致了货币的非中性,即货币量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一般价格和相对价格变化的短期混淆,从而带来产出和就业的波动。由模型引申出的含义是,系统的货币政策无效,随机的货币政策有害。

“政策无效性”主张

2. 适应性预期错误论

  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是指人们仅仅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它用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预期。

  卢卡斯认为,适应性预期是错误的,其原因是人们进行预期的时候不但要根据过去的事实,还要考虑将来的变化。适应性预期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其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3.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

  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判”,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卢卡斯在《计量经济学的政策评价:一个批判》一文中指出,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作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顾及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者并没有提出他们的主张,这与古典经济学不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含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经济政策含义上基本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倾向,即主张尽可能地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让市场机制充分地发挥自行调节的作用,反对政府对经济生活过多干预,特别是反对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在理性预期下就完全无效,同时也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更多的反对意见。

三、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

(一)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
新凯恩斯主义者以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代替原凯恩斯主义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概念。以工资黏性、价格黏性和非市场出清的假设取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工资、价格伸缩性和市场出清的假设,并将其与宏观层次上的产量和就业量等问题相结合,建立起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

  • 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
  • 价格和工资黏性(区别于原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刚性);
  • 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
  • 理性预期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

  • 货币的非中性,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所以古典两分法失效。
  • 企业是制定价格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而不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市场的不完全性,加上不对称信息等因素,使工资和价格具有不易变动的黏性,所以市场是非出清的。

(四)名义黏性

1. 名义工资黏性

  名义工资黏性的原因:

  • 合同的交错签订。各种长期合同都是交错签订的,从而工资的调整也是交错进行的。这种合同的交错签订使得工资的调整不可能非常及时,这是工资黏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 合同的长期性。由于合同具有期限,而且期限往往较长,所以工资的调整总是缓慢的,这便使工资具有了黏性。

2. 名义价格黏性

  新凯恩斯主义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出发,试图解释经济中的名义价格黏性,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菜单成本理论。菜单成本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有黏性。

  价格黏性是指价格不随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价格黏性的重要性在于:价格是否有黏性的问题可以转换为市场能否出清的问题,即市场机制是否有效的问题。价格有黏性时,市场不能出清,市场机制失灵,只有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的无效性。

(五)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和对经济的解释

1.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新凯恩斯主义推导向右上方延伸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基本思路是,在具有名义工资黏性的劳动市场上,随着经济中价格水平的变化,经济中的就业量会发生变化,从而经济中的总产量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得出了描述总产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总供给曲线。

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如图所示,在具有名义工资黏性的劳动市场上,随着经济中价格水平的变化,经济中的就业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经济中的总产量会发生变化,进而得出一条向右上方延伸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把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市场的情况加以比较,前者的劳动市场处于不出清的状态,供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后者的劳动市场中,存在着出清的状态,这种不出清和出清的差别也应该存在于其他市场。

2. 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

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如图所示,初始经济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交于充分就业水平;当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时,总需求曲线变动,导致产出变动;随着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到期,短期总供给曲线逐渐变化,最终和总需求曲线重新交于充分就业水平。

3. 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稳定化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例如导致经济衰退),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经济恢复,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

(六)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的区别

1. 对新古典学派的观点的肯定和吸收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新古典学派的部分观点是能够加以肯定的,从而应该被吸收过来。他们所肯定和吸收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两个:

  理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收集的信息不但涉及过去,而且牵涉到未来的事态。(传送门:“四种预期的比较”

  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者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2. 对原凯恩斯主义的吸收和修正

  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市场非出清的假设,但两者的市场非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主要在于

  价格黏性。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有黏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但是调整是缓慢。

  微观基础。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阐明为什么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增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定:一个就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另一个就是理性预期,这一假设来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

四、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宏观经济学家尤其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两大主要流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经过近二十年的争论,目前在以下四个问题上基本上达到了共识:

  1. 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长期,GDP 依赖于劳动、资本和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增加和技术水平提高时,GDP 增长。

  1. 制度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

  宏观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基础性制度,例如清晰界定的产权和不存在腐败,对实现高经济增长是非常关键的。

  1. 在长期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强调了货币供给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决定因素,宏观经济学界几乎一致同意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时时处处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1. 在短期,总需求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

  在短期,价格是黏性的,所以总需求至关重要。由于总需求在短期影响产出,所以,所有影响总需求的变量都能够影响经济波动。由于总需求的变动对短期波动是重要的,政策制定者对经济进行密切的监控。

  1. 在短期,政策制定者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

  在短期,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取舍关系。宏观经济学已经说明,政策制定者可以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从而使得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处于可控范围。

  1. 预期是重要的

  理性预期理论强调经济主体一般受到最优化行为的驱动,因而他们对未来变量的预期应该是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作出的最优预测。

五、补充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中四种预期的比较

  在经济理论中,所谓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进行某项经济活动之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及其变化(主要是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作出一定的估计和判断,例如,企业在制定产销计划时,必须估计市场将来的行情变化,以避免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或白白错过盈利的机会。

  根据穆思的看法,经济理论研究中所涉及到的预期理论,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理论假定经济活动主体(企业或个人)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

  在传统的蛛网理论中,生产者必须对未来上市时的产品价格进行预期,以决定其供给数量,蛛网理论假定,生产者通常都以当前的市场价格作为对下一时期市场价格的预期,这即是静态预期。若以 $P_t$ 表示第 $t$ 期的实际价格水平,$P_{t-1}$ 表示第 $t$ 期的前一个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overline P_t$ 表示在 $t-1$ 期所预期的第 $t$ 期的价格水平,则静态预期模型为:$\overline P_t=P_{t-1}$。由此可见,“静态的预期形成最为单纯,它把前期的实际价格完全当成现期的预期价格”。

2. 非理性预期/外插型预期

  非理性预期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来的。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形势是变化莫测的,前景是无从确知的,因而人们的预期是缺乏可靠基础的,是非理性的,容易发生突然而剧烈的变化。当投资者情绪乐观时,乐观的预期导致投资激增、经济扩张;反之,当投资者情绪悲观时,悲观的预期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投资萎缩、经济衰退。

  以 $α$ 表示预期中的调整系数,$P_{t-2}$ 为第 $t-1$ 期前一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非理性预期的模型为 $\overline P_t=P_{t-1}+\alpha (P_{t-1}-P_{t-2})$。根据这一模型可以分析出,如果 $α$ 等于零,该模型转化为静态预期模型。假定市场实际价格从 $t-2$ 时期到 $t-1$ 时期是上涨了,即 $P_{t-1}>P_{t-2}$,根据非理性预期理论,乐观的人会预期价格上涨趋势将会持续下去($α=1$),悲观的人则预期价格上涨趋势将不会持续,反而会大幅度下降($α=-1$)。

  概括地说,非理性预期理论有三个特征:

  • 预期的形成缺乏可靠的基础,因而易受情绪支配;
  • 预期被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对待,从而被排除在模型的分析范围之外,即“把预期主要看作外部变数,因而同任何模式中的现行变数无关”;
  • 预期不受有关经济变量与政策变量的影响。

3. 适应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最初是由菲利普·卡甘在 1956 年发表的《超通货膨胀的货币动态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后由弗里德曼在分析通货膨胀和“自然失业率”时加以运用和推广。

  以 $β$ 表示适应性预期的调整系数,而且 $0<β<1$,适应性预期的模型可以写为:

  适应性预期形成的一个特点,就是考虑到前期实际价格 $P_{t-1}$ 与预期价格 $\overline P_{t-1}$ 的差距进行现期的价格预期,形成反馈型预期机制。

  适应性预期理论强调,经济活动主体的预期并不是独立于其他经济变量之外的某种心理状态,而是以他们过去的经验和客观的经济活动变化为基础的,人们可以利用过去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他们现在的预期。由于在适应性预期理论中,人们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随客观经济的变化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预期。因此,这一预期理论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并由此产生了理性预期理论。

4. 理性预期理论

  所谓理性预期,“它假定单个经济单位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理。”在这一基础上,经济主体对经济变化的预期是有充分根据的和明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并且不会轻易为经济主体所改变的。正如穆思所指出的:“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测,所以它们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本质上是一样的,这种预期叫做‘合理的’预期。”

  理性预期理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 人们对经济未来变化的理性预期总是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而不是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和经济的变化趋势;而且,在用理性预期来代替适应性预期的结构里,模型中的经济主体会注意到政策的变化,经济主体将改变他们的决策,以便充分利用一项新的政策产生出来的任何有利机会。理性预期理论并不认为每个经济主体的预期都是完全正确且与客观情况一致的预期,而是说这些经济主体的预期(主观的后果的概率分布)与经济理论的预测(客观的后果的概率分布)是趋向一致的。
  • 理性预期理论并不排除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也不排斥不确定因素的随机变化会干扰人们预期的形成,使人们的预期值偏离其预测变量的实际值,但理性预期理论强调一旦人们发现错误就会立即做出正确反应,纠正预期中的失误。因此,人们在预测未来时决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二)古典、凯恩斯、新古典与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区别及其政策含义

1. 总供给曲线的差异

  (传送门:“3 种 AS 曲线的类型”“新古典经济学 AS 函数”“新凯恩斯主义 AS 曲线”

1.1 研究期限不同

  • 古典总供给:长期总供给曲线;
  • 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而得出的;
  •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短期和长期结合到一起得出自己的总供给曲线。

1.2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不同

  • 古典总供给:垂直线;
  • 凯恩斯主义:是一条水平线;
  •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长期/短期—垂直;
  • 新凯恩斯主义:短期—右上方倾斜,长期—垂直。

1.3 各自的解释不同

1.3.1 古典学派

  在长期中,根据西方经济学,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

1.3.2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而得出的。这个假设条件的含义是:工人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但却欢迎货币工资的上升,因此,货币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即只看到货币的票面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价格水平在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但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下降,但由于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工人们会对相同的后果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总之,在工资具有的下降刚性的条件下,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水平的意义是在达到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因为,在严重的萧条状态时,存在着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所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量或国民收入增长时,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会大致保持不变。因此,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一直持续到充分就业为止。

1.3.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理性预期和自然率的假说出发,不但认为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而且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也是垂直的。无论是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市场总是处于出清状态,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

1.3.4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又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不足。在短期内,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得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而在长期,经济将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因此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在长期内则是与纵轴垂直的。

1.4 蕴含的政策效果不同

  古典模型中,除非总供给曲线发生变动,否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上涨,没有任何效果。凯恩斯模型则与古典模型正好相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而新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干预。

2. 各自的政策含义

  古典学派:投资等于储蓄,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因此,国家没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和其他的原因,投资未必常等于充分就业状态中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经常等于总需求。为了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国家必须执行干预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主张实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市场总是处于出清状态,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

  新凯恩斯主义

  • 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因此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变动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是必要的;
  • 政府关心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而公众只关心个体的利益,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冲突,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

相关资源:

  1. 经济学笔记下载
  2. 《微观经济学》内容速查与笔记目录
  3. 《宏观经济学》内容速查与笔记目录